把培养兴趣作为训练孩子自律能力的重点

2023-08-24 09:40 阅读量:206

自律能力从何而来?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培养来的?
    脑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:10岁以前,孩子的智力几乎都属于右脑型,思维方式是感性的、发散的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越聪明,思维就越发散,越不能长时间专注地做单一的事情。在家长看来,这就是不自律。换言之,孩子偷懒、磨蹭是天性,是人类大脑发展的特点决定的,所以家长别指望孩子自律。
    科学家提醒家长,“自律能力”与“自律精神”是两回事,家长不能强求孩子具备自律能力,但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自律精神,为自律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。
   研究发现,每个孩子在2~4岁时,都会有一个“秩序敏感期”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会对物品所有权、物品的摆放位置、做动作的先后顺序等有执着且苛刻的要求。比如:穿衣服时一定要先穿左边袖子再穿右边袖子;玩具要按大小顺序摆好。
    孩子的秩序感会慢慢变得抽象,升华为对规则的遵守,比如:我遵守规则的同时,别人也必须遵守规则,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,否则就要大哭大闹。
    由此可见,孩子的秩序感是自律精神的萌芽,家长一定要细心呵护,千万不可责备孩子任性、矫情。
    除了秩序感以外,价值感也对自律精神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    教育专家提醒家长,没有价值感的孩子,永远学不会自律,因为他在内心里觉得自己不重要,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是无所谓的,可以随便消耗和浪费。
    怎样培养孩子的价值感?请从搞好亲子关系做起。研究显示,在家庭生活中,家长只有多鼓励孩子,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表达爱,肯定孩子的价值,孩子才能确认自己是被爱着的,自己很好很重要,值得拥有美好的人生。说白了,孩子如何对待自己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如何对待他。
    当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时,家长不必生气,不妨利用心理学上的“角色期待”来教育。
    所谓“角色期待”,就是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理想的角色目标,并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强化,引导孩子逐步成为理想角色。
    比如,孩子某天心血来潮,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,家长不妨大力赞扬:“你真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将来能当市长!”大多数孩子很吃这一套,下次会主动收拾玩具,期待家长的再次表扬。
    家长要多陪伴孩子,多与孩子沟通,意见不同时要平等讨论,家庭重大事务也可以征求孩子的看法。当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时,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增强,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,自律精神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
    家长应该把培养兴趣作为训练孩子自律能力的重点,而且这样的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
    20世纪70年代有个经典的实验性研究:把养老院的老人随机分成两组,一组被告知,你的寿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;另一组被告知,护工会来管理你的健康。几年以后的统计结果发现,第一组老人更长寿,健康状况也更好。
   心理学家在孩子身上发现了同样的规律:自己安排家庭作业的孩子更快乐,压力更小,长大后更自律,能更好地主导自己的生活。
    所以,家长一定要忍住过度干预,甚至替代孩子做事的冲动,要早早学会放手,凡是孩子能做的事,都让他自己去做。一定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。孩子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成功的感觉,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,也更容易变成自律的孩子。
    孩子到了5岁,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其自律能力,但训练难度一定要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。
    许多家长用制订计划的方式教孩子学习自律,往往收效甚微,继而半途而废。其实,制订计划是训练自律的好办法,也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,之所以效果不理想,可能是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。
    第一,计划不可安排得太满。
    没有体验过自由的人,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自律。如果计划安排得太满,孩子没有休息、娱乐和自由玩耍的时间,一定会产生抵触情绪,想方设法让计划流产,甚至破坏亲子关系。所以,家长帮孩子制订计划时,要给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,目标也不宜太高,最佳分寸是让孩子踮起脚尖能够到,这样孩子才愿意配合。

第二,计划要张贴在醒目的地方。

第三,让孩子尝到自律的甜头。
   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自律的孩子都不是苦行僧,而是乐在其中、流连忘返,因为他们找到了做事的乐趣,尝到了自律的甜头。
    家长应该把培养兴趣作为训练孩子自律能力的重点,而且这样的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。

地址: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新街196号
电话:0531-85953381
邮箱:
备案:鲁ICP备18017379号-1
扫描二维码
关注我校园